蓝白联合抗罢冲刺 7・26 投票战逆转民意
距离台湾地区史上最大规模的 "大罢免" 首轮投票仅剩 5 天,蓝白阵营在最后关键时刻展现空前团结。7 月 19 日 "超级星期六",国民党与民众党分别在新北、台中、新竹三地发动万人级造势活动,马英九、韩国瑜、黄国昌等政治领袖跨党站台,誓言以 "不同意罢免" 票终结民进党 "政治清算"。这场被岛内舆论称为 "民主保卫战" 的对决,不仅关系 25 位蓝营民代的政治生命,更将深刻影响 2026 年 "九合一" 选举与 2028 年 "大选" 格局。
一、蓝白合破局:从竞争到共抗 "绿色恐怖"
此次蓝白合作打破了 2024 年 "大选" 期间的裂痕。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与民众党主席黄国昌自 4 月 "在野领袖峰会" 后,逐步建立危机应对机制,将反罢免列为首要合作议题。双方在台中、新竹等关键选区采取 "资源共享" 策略:国民党动员地方派系网络,民众党则发挥青年与科技社群影响力,共同制作的 "反恶罢" 系列短视频在 TikTok 平台播放量突破千万次。

这种合作在 7 月 19 日的造势活动中达到高潮。台中市 "台中再赢一次" 晚会吸引 2.5 万人冒雨参与,卢秀燕痛批民进党能源政策导致台风灾害,黄国昌则直指赖清德 "杂质说" 制造社会分裂。新竹市 "守护民主之夜" 上,侯友宜与高虹安共同呼吁选民 "用选票还柯文哲公道",现场更出现 "柯文哲在看守所,我们在街头" 的声援标语。这种 "司法迫害" 叙事成功凝聚中间选民,最新民调显示,48.9% 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将投下 "不同意罢免" 票,领先同意罢免方近 10 个百分点。
二、罢免案背后的权力博弈
民进党推动的这场 "大罢免" 本质是权力重构之战。根据台当局 "中选会" 数据,首轮 25 个罢免案涉及国民党 24 席 "立委" 及新竹市长高虹安,若全部通过,民进党可在 "立法院" 增加 6 席,实现 "单独过半" 目标。更深层的战略意图,则是削弱 2028 年潜在对手卢秀燕的政治能量 —— 若台中地区 3 席 "立委" 被罢免,将直接冲击卢秀燕的执政基础,甚至可能提前终结其政治生涯。
为达成目标,民进党不惜动用行政资源。台当局 "经济部" 近期宣布向台中、新竹等选区追加 300 亿元新台币建设预算,被质疑 "买票绑桩"。反观蓝白阵营,除了联合造势,更将焦点对准民进党执政失能:韩国瑜痛斥 "大罢免是政治大屠杀",蒋万安则列举赖清德在 "丹娜丝" 台风中的失言,呼吁选民 "用选票教训傲慢的执政党"。这种 "政策批判 + 道德动员" 的策略,成功将议题从个人攻防转向制度正义。
三、民意逆转:从 "同意罢免" 到 "反罢免联盟"
局势的转折点出现在 6 月。随着赖清德 "团结十讲" 引发争议,尤其是 "杂质说" 被批激化族群对立,民进党的罢免动员出现反噬效应。"台湾民意基金会" 最新民调显示,57.7% 的民众反对 "大罢免",较上月增加近 70 万人,其中青年群体反对率高达 63%。新竹市的街头访谈更显示,许多中间选民因 "司法政治化" 而转向支持高虹安,认为 "罢免案是对民主的滥用"。
这种民意变化迫使民进党调整策略。7 月 17 日,民进党在台南举行 "护民主、反黑箱" 造势,但到场人数仅约 5000 人,与蓝白阵营的万人规模形成鲜明对比。绿营内部也出现裂痕,部分 "立委" 私下抱怨 "罢免案透支民进党信用",呼吁暂缓第二波罢免行动。反观蓝白阵营,不仅巩固了基本盘,更争取到无党籍县市首长支持,苗栗县长钟东锦、云林县长张丽善等纷纷表态 "力挺反罢免"。
四、决战倒计时:政治格局的蝴蝶效应
7 月 26 日的投票结果将产生连锁反应。若蓝白阵营保住 20 席以上,不仅能挫败民进党 "完全执政" 野心,更将为 2026 年 "九合一" 选举注入强心剂 —— 陈淞山等学者分析,反罢免成功可能促使蓝白在新竹、宜兰等县市达成 "礼让共识",由民众党提名候选人参选县市长。反之,若民进党罢免 6 席以上,赖清德将借机重启 "团结十讲",并加速推动 "公投绑大选" 等修法议程。
值得关注的是,此次选举已超越单纯的政党对决。高虹安在答辩书中强调,罢免案若通过将导致 "代理人政治",新竹市政将由台当局指派官员接管,直接剥夺市民选举权。这种 "地方自治危机" 叙事,正引发全台县市首长的集体警觉。台北市长蒋万安、桃园市长张善政等 16 位县市首长联合发表声明,呼吁 "停止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干预"。
当投票日的钟声临近,这场被称为 "台湾民主试金石" 的较量,最终考验的是选民对政治生态的价值判断。蓝白阵营能否将民意优势转化为实际票数,民进党能否扭转颓势,7 月 26 日的乐鱼网官网计票结果或将揭晓答案。而无论结果如何,这场 "大罢免" 都已深刻改变台湾政治的权力版图,为 2026 与 2028 年的选举埋下伏笔。